稳定币法案通过:美元霸权的链上延伸与全球金融博弈

 

2025 年 7 月,美国《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 法案》)正式落地,作为全球最大金融市场首部加密货币专项法律,其通过不仅重塑了稳定币的监管框架,更将稳定币与美债、美元、美联储政策的绑定推向新高度,在强化美元霸权的同时,也引发全球对金融风险的广泛担忧。

法案通过的核心动因直指美债困境与美元地位维护。面对全球 “去美元化” 与美债资金外流压力,法案强制要求稳定币发行方以 1:1 比例配置美元或 93 天内短期美债作为储备,人为创造美债增量需求。数据显示,当前稳定币总市值达 2334.9 亿美元,按 80% 储备为美债计算,已为美债市场注入超 1800 亿美元资金,预计 2030 年这一规模将突破 1.2 万亿美元,成为缓解美国短期融资压力的重要抓手。特朗普在签署法案时直言,此举是 “确保美元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的关键一战”。

法案条款构建起 “美元中心化” 的稳定币生态。除储备要求外,法案允许银行、支付平台等机构直接发行稳定币,目前摩根大通、Zelle 等已启动联合稳定币研发,进一步巩固美元稳定币的市场主导权 —— 当前全球 83% 的稳定币已挂钩美元,USDT 与 USDC 合计占据 97% 市场份额。这种布局使美元信用借助区块链技术渗透至跨境支付、DeFi 等场景,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形成 “非正式美元化” 浪潮。

但法案通过也暴露深层风险。监管层面,法案允许发行方绕过传统银行保护措施进行自我监管,美国消费者联合会警告其 “重蹈 1929 年金融危机覆辙”;市场层面,稳定币与美债的共生关系可能引发负反馈 —— 国际清算银行测算,35 亿美元美债抛售就可能触发稳定币挤兑,进而推高美债收益率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英国央行、国际清算银行等机构担忧,稳定币的匿名跨境流动会滋生洗钱风险,且可能动摇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主权。

法案通过已引发全球监管分化。香港同期推出的《稳定币条例》以 “刚性储备 + 刑事追责” 构建严格框架,允许多币种储备以争夺数字金融主导权;欧盟《MiCA 法案》则对稳定币使用范围设限,与美国的开放策略形成对比。这场由稳定币法案引发的博弈,本质是数字时代货币主权的重新划分,其最终影响将取决于风险防控与霸权扩张的平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