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聪与 Pi 币的关系” 是加密货币骗局中常见的误导性话题。检索 2024-2025 年权威信息与监管通报发现,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的身份至今成谜,且从未有任何可信证据表明其与 Pi 币项目存在关联 —— 所谓 “中本聪参与 Pi 币开发”“Pi 币是中本聪推出的比特币 2.0” 等说法,均为诈骗分子利用中本聪名号设计的收割话术,暗藏多重风险。
首先需明确核心事实:中本聪与 Pi 币无任何实质关联。中本聪的公开活动仅局限于比特币领域 ——2008 年发布《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白皮书,2009 年启动比特币网络,2011 年后便从互联网神秘消失。而 Pi 币是 2019 年由三名斯坦福大学毕业生推出的手机 “挖矿” 项目,其官方白皮书与公开声明中,从未提及中本聪参与技术开发或项目指导,二者在技术架构、发行机制上也毫无关联:比特币基于工作量证明机制,需专业矿机运算生成;Pi 币则采用 “手机点击闪电按钮挖矿” 模式,本质是通过广告盈利的流量项目。
“中本聪与 Pi 币相关” 的说法,是骗局中标准化的 “背书炒作” 套路。诈骗分子深谙中本聪在币圈的 “权威象征” 价值,常通过三类手段制造关联假象:一是伪造 “中本聪署名的 Pi 币白皮书”,利用其匿名身份无法核实的特点,编造 “中本聪隐退后打造 Pi 币” 的故事;二是冒充 “中本聪代言人” 在社交群散布谣言,如 2025 年无锡警方通报的案例中,骗子谎称 “中本聪将 Pi 币设定为比特币继任者,上线后单价超 200 美元”;三是嫁接热点,2025 年 HBO 纪录片炒作 “彼得・托德是中本聪” 后,立即有骗局宣称 “托德已确认 Pi 币的合法性”,而事实上托德本人明确否认中本聪身份,更未提及任何其他币种。
这类炒作的最终目的,是诱导用户投入资金或泄露隐私。典型骗局如 2025 年乳山市通报的案例:骗子以 “中本聪加持的 Pi 币即将上主网” 为噱头,引导老年人购买 “算力主机” 提升挖矿效率,每台售价 8000 至 1 万元,实则设备毫无用处;更隐蔽的是,Pi 币 APP 需获取用户通讯录、位置等敏感权限,项目方通过倒卖用户信息牟利,2023 年已有案例证实 “Pi 币挖矿导致隐私泄露后遭精准诈骗”。即便不直接收费,骗子也会以 “激活中本聪预留的 Pi 币份额” 为由,索要 USDT 转账,收款后即拉黑失联。
从法律与风险层面看,需认清三重本质:一是中本聪身份争议本身就是骗局温床 —— 因其匿名性,任何 “中本聪相关项目” 均无法验证,如同 “假本聪推销新项目” 的套路,本质是利用信息差诈骗;二是 Pi 币交易存在明确违法风险,我国严禁虚拟货币交易,2025 年永新县案例中,用户因兑换 Pi 币使用的 USDT 为赃款,最终以帮信罪追责;三是 “零成本挖矿” 的宣传陷阱,Pi 币当前单价仅 0.26 美元,且 90% 以上代币处于锁仓状态,所谓 “未来升值” 与莱特币 “减产必涨” 的虚假预期如出一辙,均为吸引接盘侠的话术。
面对 “中本聪与 Pi 币的关系” 这类话题,需坚守验证原则:凡是无法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借名人背书的虚拟货币项目,必为骗局。中本聪的匿名性不应成为诈骗工具,Pi 币的 “零成本” 噱头也掩盖不了其非法本质。守护资产与隐私安全的关键,是对 “名人关联”“未来暴富” 的宣传保持绝对警惕,远离所有虚拟货币投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