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shu 币会归零吗” 的疑问,本质是对空气币生存逻辑的追问。检索加密货币市场规律与 2025 年监管案例发现,Kishu 币作为蹭 “柴犬币” 热度的 MEME 代币,既无真实应用场景支撑,又存在严重操纵风险,更未纳入任何合规监管框架,其价格归零是必然结局,而 “防止归零” 的噱头早已成为诈骗分子收割资金的工具。
Kishu 币的价值根基从诞生起便注定其归零宿命。与 “神话币” 等诈骗代币一样,Kishu 币自上线以来未落地任何实际应用场景,所谓 “去中心化支付”“NFT 生态” 仅是白皮书里的虚假概念。截至 2025 年 10 月,其日均交易额不足 50 万美元,流通盘集中在少数巨鲸地址,这种低流动性、高控盘度的特征,与儋州案中 “因虚拟币贬值无力返利” 的代币属性完全一致。历史数据显示,同类 MEME 空气币平均存活周期不足 18 个月,最终均因资金链断裂沦为 “归零币”,Kishu 币目前 0.00000001 美元左右的价格,已是炒作泡沫破裂后的苟延残喘。
宣称 “持有 Kishu 币可避免归零” 的论调,是典型的诈骗套路复刻。骗子精准利用投资者 “抄底止损” 的心理,套用加密货币诈骗的经典手法设局:或搭建虚假交易平台,伪造 “Kishu 币关联比特币矿场” 的虚假信息,以 “算力托底不会归零” 为诱饵诱导充值,实则为鄂州案中 “封闭对赌盘” 的翻版;或通过传销式拉新,以 “邀请好友持仓返利” 鼓励发展下线,将新人入金作为 “维持价格不崩” 的资金,与奥拉丁 “拆东墙补西墙” 的庞氏逻辑如出一辙。2025 年已有投资者反映,被 “Kishu 币即将上主流交易所” 的话术诱骗后,平台突然封禁账户,资金血本无归。
即便暂未归零,持有 Kishu 币仍面临法律与资产的双重覆灭风险。从监管层面看,香港《稳定币条例》已明确无牌虚拟货币不受保护,而 Kishu 币在全球范围内均未取得任何监管牌照,属于典型的非法金融产品。从法律后果看,参与其交易可能沦为洗钱工具,如同浦东案中 “贩卖钱包账户” 的受害者,即便未直接诈骗,也可能因涉及赃款触犯帮信罪。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 Kishu 币未立即归零,其交易合同已被法院明确认定无效,一旦遭遇平台跑路或价格暴跌,所有损失需自行承担,儋州案中 32 名投资者的千万资金无法追回便是惨痛教训。
面对 “Kishu 币会归零吗” 的疑问,答案早已明确:无价值支撑的空气币终将归零,而围绕它的每一次炒作都是诈骗陷阱。守护资产安全的关键,是牢记 “三无” 原则,对 Kishu 币这类无应用、无监管、高收益的代币坚决说不,切勿在归零前沦为诈骗分子的 “接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