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行稳定币对中国影响:挑战与应对的双重考量

 

美国通过《天才法案》推动美元稳定币规范化发行,其影响早已超越加密货币领域,对中国的金融主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及跨境风险防控形成多维度挑战。但这种冲击也倒逼中国加速数字金融布局,在风险与机遇的平衡中探索自身发展路径,呈现 “挑战倒逼升级” 的鲜明图景。

对中国金融主权与货币体系的挑战首当其冲,核心是美元霸权在数字领域的延伸。美国稳定币以 1:1 锚定美元,且 98% 的全球稳定币市场由美元品种主导,其通过区块链构建的 “链上美元网络”,正成为绕开 SWIFT 系统的替代支付选项。这种特性可能侵蚀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空间 —— 在东南亚、拉美等中国外贸重点区域,部分中小企业已开始用 USDC 结算以规避汇率波动,若美国稳定币借助联邦监管背书进一步渗透,可能削弱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推广成效。更值得警惕的是 “稳定币 — 美债” 闭环机制:发行商需持续购买短期美债作为储备,预计 2028 年将带来 1.2 万亿美元增量需求,这既为美国财政 “输血”,也将中国持有的美债资产与稳定币风险深度绑定,一旦美债信用波动,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在人民币国际化层面,美国稳定币形成 “先发优势压制”,但也催生差异化突破机遇。当前全球 80% 的稳定币交易发生在美国以外地区,美元稳定币已成为部分高通胀国家获取 “准美元” 的重要渠道,这种场景渗透可能固化 “美元中心” 的国际货币格局,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阻力。但换个视角看,美国稳定币的监管争议与功能局限也为人民币稳定币创造了空间:其 “储备资产集中于美债” 的设计存在系统性风险,而中国可依托香港《稳定币条例》落地的契机,推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与实体场景结合 —— 如京东科技将绿证代币化、招银国际实现基金上链,通过 “资产锚定 + 场景赋能” 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数字新路径。

风险防控领域则面临 “跨境资本流动” 与 “诈骗渗透” 的双重压力,倒逼监管体系升级。美国稳定币的跨境即时结算特性,可能成为规避外汇管制的工具,加剧 “影子资本流动” 风险,对中国 “离岸 — 在岸” 双轨货币体系的防火墙构成考验。同时,不法分子已借 “美国合规稳定币” 名义设局,伪造 “官方授权” 话术诱导投资,这类骗局与此前 “原理币” 的诈骗逻辑如出一辙,给国内投资者保护带来新挑战。对此,中国监管层已形成 “技术防御 + 制度约束” 的应对框架:一方面通过链上监测系统追踪稳定币跨境流动数据,强化与国际反洗钱机构协作;另一方面明确虚拟货币交易的非法属性,持续曝光相关骗局,从供需两端遏制风险蔓延。

需明确的是,美国稳定币的影响并非单向冲击,更触发了中国数字金融的战略升级。中国在 CBDC 领域的深耕与香港稳定币试验的推进,正形成 “央行主导 + 离岸创新” 的双路径布局,与美国 “私营主导 + 联邦监管” 的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这种竞争本质是数字时代金融主权的博弈,而非简单的 “技术替代”。

综上,美国发行稳定币对中国既是金融安全挑战,也是战略转型契机。通过强化风险防控、推动场景创新、深化离岸试验,中国既能抵御外部冲击,也能在数字货币格局中占据主动,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