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还能挖矿吗?非法活动的法律红线与风险警示

“2025 年还能挖矿吗?家用矿机重启会不会被查?” 随着虚拟货币市场偶有波动,“挖矿” 相关疑问再度出现。但结合 2025 年最新监管政策、典型案例及法律界定来看,我国对虚拟货币 “挖矿” 的整治已进入常态化阶段,“挖矿” 不仅属非法行为,更暗藏多重诈骗陷阱,参与其中将面临法律严惩与财产损失的双重危机。

首先需明确:2025 年我国对 “挖矿” 的禁止政策已全面收紧,无任何合法空间。早在 2021 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就已将虚拟货币 “挖矿” 列为淘汰类产业,而 2025 年 8 月发布的整治通知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度,明确 “严禁新增项目、加快存量退出” 的刚性要求,将 “挖矿” 能耗纳入双控考核体系,发现新增项目即加倍计算能源消费量。这意味着无论是企业规模化 “矿场” 还是个人家用矿机,均属整治范畴。更关键的是,“挖矿” 所服务的虚拟货币交易业务,已被我国 “9・24 通知” 明确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整个产业链均不受法律保护。

2025 年借 “挖矿” 名义的诈骗套路更趋隐蔽,三类陷阱需高度警惕。第一类是 “矿机销售骗局”,骗子宣称 “2025 年政策松动,低价矿机稳赚不赔”,诱导用户购买翻新或虚假矿机,收款后以 “算力不足”“政策管控” 为由拒绝退款,2025 年某案件中,团伙以此骗取资金超 3000 万元。第二类是 “云挖矿陷阱”,通过虚假平台推出 “零成本托管挖矿”,以 “每日分红” 吸引用户充值,本质是庞氏骗局,此前已有用户投入 15 万元后平台失联。第三类是 “政策擦边球骗局”,谎称 “与海外矿场合作,可规避国内监管”,要求用户将资金转入境外账户,实则直接卷款跑路,此类骗局因资金流向境外,追回率不足 1%。

2025 年参与 “挖矿”,法律与资金风险均已攀升至新高。法律层面,“挖矿” 已涉嫌多项罪名:若私自搭建矿场偷电挖矿,可能构成盗窃罪,2025 年某省就有 3 人因盗电挖矿被判刑;若组织他人集体挖矿并从中牟利,可能以非法经营罪定罪,最高可处十五年有期徒刑;若 “挖矿” 资金涉及涉案资金流转,还可能触犯洗钱罪。资金层面,“挖矿” 设备耗电极高,一台矿机日均耗电超 50 度,电费成本往往高于收益,且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剧烈,亏损已成常态。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 年监管部门已实现 “挖矿” 行为的技术化监测,通过异常用电数据分析即可精准定位 “矿场”,一旦查处,矿机将被没收,涉案资金全部冻结。

识别 “挖矿” 陷阱与规避风险需坚守三大原则:牢记 “挖矿” 属淘汰类产业,2025 年无任何合法渠道,任何 “政策松动” 的宣传均为谎言;拒绝购买任何矿机或参与 “云挖矿” 投资,此类行为不仅亏损概率极高,更涉嫌违法;若发现 “挖矿” 推广或诈骗线索,立即向网信、公安部门举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虚拟货币 “挖矿” 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且衍生大量违法犯罪,整治力度只会持续加强。

2025 年的答案已十分明确:“挖矿” 绝不可为。我国对虚拟货币 “挖矿” 的零容忍政策从未松动,任何抱有侥幸心理的参与者,最终都将付出法律与财产的双重代价。远离 “挖矿” 及其相关骗局,才是保护自身权益的唯一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