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层面来看,中国并未禁止个人持有 ETH。2013 年,央行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但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拥有参与的自由。这一界定同样适用于 ETH,即个人持有 ETH 作为一种虚拟资产,并不违反现行法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 ETH 相关活动均合法,监管政策对交易、兑换等行为划出了明确红线。
2021 年,央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全面禁止任何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交易炒作、兑换结算等业务活动。这意味着,境内不得设立 ETH 交易所,不得提供 ETH 与法币的兑换服务,不得为 ETH 交易提供中介服务。例如,某平台若允许用户用人民币购买 ETH,或为 ETH 交易提供撮合服务,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将面临监管部门的查处。近年来,多地警方关停了一批非法 ETH 交易平台,对相关负责人追究法律责任,涉案金额动辄数亿元。
ETH 的 “挖矿” 行为同样被纳入监管禁区。2021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将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要求各地全面整治。ETH 在 2022 年完成 “合并” 后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虽不再依赖传统挖矿,但境内仍禁止任何形式的 ETH “质押挖矿” 等增值活动,此类行为被视为变相的非法金融理财。
值得注意的是,ETH 的跨境转移也存在合规风险。根据外汇管理规定,个人购汇应用于合法用途,不得用于购买境外虚拟货币。若通过地下渠道将人民币兑换为 ETH 并转移至境外,可能涉嫌逃汇罪,面临没收违法所得及刑事责任。2024 年,某用户通过 “地下钱庄” 将 500 万元人民币兑换为 ETH 转至海外,被认定为非法买卖外汇,最终被处罚金并追缴违法所得。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持有 ETH 虽不违法,但需警惕 “自担风险” 的深层含义。ETH 价格波动剧烈,2021 年曾一度突破 4800 美元,2022 年又跌至 880 美元,投资风险远高于传统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一旦参与境内非法 ETH 交易、质押等活动,资金安全无法得到法律保障,平台跑路、诈骗等事件频发。例如,2023 年某 ETH “质押平台” 突然关闭,导致数千名投资者损失超 2 亿元,由于平台未取得合法资质,受害者维权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