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币收币卖币犯法吗?法律红线与风险警示

在虚拟货币热潮之下,不少人被其高收益传闻吸引,跃跃欲试参与收币卖币。但这一行为是否犯法,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与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像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以及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均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擅自公开发行证券、非法经营期货业务、非法集资等,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 。从法律规定层面来看,单纯个人间私下收币卖币,若不涉及上述列举的非法业务活动,未扰乱金融秩序,一般不构成违法犯罪 。但实际操作中,这种 “单纯” 的交易很难界定,且存在诸多隐藏风险。

许多虚拟货币交易与违法犯罪活动紧密相连。以 2024 年江苏省溧阳市的案例为例,小吴为偿还信用卡欠款,与 “洗钱公司” 合作,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购买 U 币后转移至指定 APP,再以高价出售,从中赚取差价。其银行卡账户总流水 2.5 万余元,非法获利 5000 余元。最终,小吴因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此类案件并不少见,虚拟货币匿名性、跨境交易便捷等特点,使其成为洗钱、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的资金转移工具。若收币卖币者明知资金来源非法,仍协助交易,即便主观上不想参与犯罪,也可能因 “明知故犯” 构成共犯,面临法律制裁 。

从金融秩序维护角度,虚拟货币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价格波动剧烈,交易炒作易引发市场混乱,干扰正常金融秩序。如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曾在短时间内大幅涨跌,严重影响市场稳定。国内禁止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旨在防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对金融体系冲击,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 。因此,若个人收币卖币行为被认定对金融秩序造成破坏,同样会触犯法律红线 。

此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多在境外,缺乏监管,投资者资金安全难以保障。平台可能出现跑路、数据泄露、交易操纵等问题,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而参与收币卖币的投资者,一旦遭遇此类情况,由于交易本身不受法律保护,很难通过合法途径追回损失 。

虚拟币收币卖币行为在我国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存在诸多风险与法律隐患。普通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虚拟货币交易的复杂性与违法性,谨慎对待,避免因一时贪念触犯法律,造成财产损失与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