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货币交易市场中,U 币(USDT,泰达币)作为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常被用作交易媒介。不少人看到其价格波动,试图通过倒卖 U 币赚差价来获取利润,然而,这种行为的合法性在法律层面十分复杂。
从我国法律政策来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已被明确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强调,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U 币作为虚拟货币的一种,参与其交易并从中获利,与该规定相悖。例如在 2022 年,大埔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陈某通过现金买卖 U 币,向散户收购再倒卖给收购方赚取差价,最终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刑罚。这表明,即便单纯从市场差价角度进行 U 币买卖,在当前法律框架下,也面临着严重的法律风险。
若在倒卖 U 币过程中,涉及明知资金来源非法,仍为其提供交易服务以帮助转移资金,则会触犯更为严重的法律条款。在定南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徐某某案件里,徐某某明知刘某是境外诈骗人员,且其用于购买 U 币的资金是诈骗犯罪所得,却依旧用母亲名下支付宝账户接收转账,购买 U 币并转移至刘某指定钱包地址,最终因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十个月并处罚金 4 万元 。这警示人们,当 U 币交易与非法资金流转产生关联时,倒卖行为不仅涉及非法金融活动,更可能沦为违法犯罪的帮凶,面临严厉刑事处罚。
从民事法律角度分析,若因 U 币交易产生纠纷,法律也不会给予支持。长白县人民法院曾审结一起案件,原告张某向李某转账购买 U 币,后因虚拟货币价格暴跌未达预期获利,以不当得利为由起诉李某返还出资款。法院经审理认为,U 币投资及买卖不受法律保护,交易行为本身无效,最终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这意味着,在民事领域,参与 U 币交易产生的损失需自行承担,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挽回。
虽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政策相对宽松,甚至有合法的交易平台,但在我国,基于金融安全、防范洗钱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等多方面考虑,对虚拟货币交易持严格限制态度。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试图通过倒卖 U 币赚差价,都极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面临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甚至刑事处罚等严重后果。因此,在投资选择时,务必充分了解我国法律法规,远离虚拟货币交易,避免陷入法律困境。